第222章 第 222 章(1 / 2)

康熙满意的看着胤禔“有错能改”的样子,乖乖地既不顶嘴、也不辩驳,充分满足了老皇帝的教子癖。康熙很快又气顺了,对胤禔又和颜悦色起来。

就好像在他面前的不是三十好几,儿女双全的长子,而是十来岁,什么都不懂的青涩少年。他还能对儿子循循善诱,将事情给他讲明白,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老子还是比儿子强啊

“过去胤礽主持旗务的时候,倒也还有些建树,只是京旗便是许他们回关外去,这帮人居然从关内招揽流民,让他们做佃农”康熙说道这个才动了点真火,“直隶巡抚向朕禀告,直隶、山东两地常有人被京中旗人招揽去到关外。”

胤禔的目光落在眼前,听着康熙说这个情况,解决这种问题,哪怕手腕强硬也得话许多时间。但康熙这个人追求好名声,他老人家不会那么干。胤禔心中叹气,自己要怎么说呢

诸如“慢慢来吧”这种车轱辘话,直亲王已经不想再说了,他斟酌着,用尽量不会刺激康熙的言辞表示“京旗承平日久,加上或是百战余生、或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旗丁,都在想着怎么过好日子。既有饷银,加之好逸恶劳也算是人的本性,指望他们自己会乖乖听话,恐怕是不可能的。”

皇帝也知道这一点,他想要看的是胤禔的态度和决心,此事非一日之功,再说手段太强硬,康熙现在要办的事情就没法办了。

“事有轻重缓急,如今旗务要办,却不是最紧要的。”皇帝表示“当年佛伦在山东推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朕让人在四川、广东等地的一些府县推行。等回京你看看那些奏折,给朕写份节略。”

“还有件事,弘晗在你府中,每日读些什么书啊”

胤禔眨眨眼睛,对于康熙这个话题的转换速度差点跟不上,打了个结巴才道“回汗阿玛,弘晗在宫中读书,儿臣没管他在府里读什么书。他每次回来,儿子都带着他种地,还有见见市井”

其实还有玩,放鹰遛狗跑马火器,胤禔都带着儿女玩个遍,但在康熙跟前,胤禔决定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他表示自己只带着儿子一心向学、深入基层,充分了解民间疾苦,从来不让弘晗耽于玩乐。

“哦,”康熙怀疑的看着胤禔,最后决定不追究这个,“你和你媳妇养孩子养得好。”在康熙看来,虽然胤禔肯定很会教养孩子像朕一样,但是弘晗个性不轻浮、不自夸,考虑到弘晗小时候,胤禔总是不着家,孩子母亲一定是出力不少。

“儿臣代福晋谢您夸奖。”胤禔笑道“弘晗小时候,儿子到处跑,总觉得多办差事更重要,府里和孩子们都是他额娘操心。如今儿臣才明白,教养孩子也是要紧事。”

要说这个,谁能比康熙更有心得,康熙精神头来了。皇帝叮嘱道“你现在明白也不算晚。人生在世,不管多大的基业,最后还是要有人承继,方为千秋万代。所以孩子的教养朕当年”

“”胤禔木着脸听康熙痛说教育家史,最后听的一脑袋浆糊的离开了皇帝的住所。方才老皇帝念叨了一遍又一遍“做人当快意于广阔无垠之天地,切不可故步自封。”这是对的,可以参考的。

可是,“溺子如杀子,朕教养诸子从无溺爱”算什么,胤禔心道,您老觉得当年对胤礽不算溺爱

李承乾居东宫的时候,太子乳母要求为东宫增加器物,都要被文德皇后教育一下不可奢靡。您老都把内务府送到胤礽嘴边了,还不溺子呢。

康熙是个皇帝,对于皇帝来说,他是永远不会错的。

如果错了,请看上一条。

皇帝这种生物,实在赖不过去,又有极度的客观需要,他才会认错,即下罪己诏。所以,胤禔叹口气,反正都是胤礽的错,康熙最后陈词的时候就说“一定要教导孩子修身养德,否则如胤礽一般,不知自省。”

可怜的老二,胤禔为远在咸安宫还要中枪的胤礽掬一把同情泪,他在康熙心里真是成了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了。

作为毗邻京都的直隶省,也是会有相当有利政策的,譬如皇帝出巡的时候,看见直隶形势一片大好,欣欣向荣,就大手一挥给部分府县减免赋税。

但这份福利究竟能不能落在老百姓身上,就有点难说了。如延庆那种相对偏远些的府县,知府、知县完全可以隐瞒一段时间,先把税收上来再说。

再有就是,收税的时候,火耗可以算多一点。

这是回京之后,坐在户部看直隶并四川、山东、广东等地的户籍、赋税资料时候的感想,结合他年前去直隶的所见所闻,和现在的数据资料,只能说地方督抚勾连的情况已经颇为严重了。

这并非说督抚会造反,而是在康熙怀柔的纵容之下,督抚贪墨、插手生意,收取好处,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很显然,开国之处贪墨千两的时候一去不复返了。毕竟,收“孝敬”,很难说贪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