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本地的另一个麻烦就是附近的土著居民。鸡笼港附近是巴赛族的聚居地,三貂社、金包里社和大圭龙社是本地最大的三处部落。这些部落仍处于母系社会,与外界文明很难融合。海汉在金瓜石地区开采矿山的举动,在崇尚自然的土著眼中就是一种十分不妥的入侵行为,开采初期曾发生过好几次土著袭击矿区工地的事件,并且给海汉一方造成了实际的伤亡。其后海汉也果断采取了一些还击措施,打死打伤了一些土著中的激进分子,并且在矿区周边设立了预警隔离区,对进入这一区域的土著实施无差别打击。
巴赛族很快就意识到,这群赶跑西班牙人的新面孔不好惹,而这种对抗所引发的伤亡也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之后便逐渐终止了对矿区的袭击活动。不过到目前为止,双方之间也仅仅只是保持了最基础的和平而已,这几个部落与海汉还没有实现官方交往,更谈不上任何的合作关系。这也使得海汉原本指望利用本地土著补充劳力的想法基本落空,至少短时间内还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
虽然巴赛族并没有给矿区开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的确是影响到了矿区的生产开发进度。不过好在金瓜石矿区的矿脉大多埋藏较浅,无需挖掘坑道进行开采,只要增加劳动力就能很快提升开采速度。当然了,目前的开采规模并不能满足矿业主管田叶友的要求,在他看来起码应该在矿区再投入两到三千名矿工,抓紧时间将几处蕴藏集中的矿脉开掘出来。
不过这个要求暂时还无法得到满足,这不仅仅是因为运到鸡笼港的苦役和移民数量有限,还涉及到生活安排、工作管理、军事防御等等一系列为其配套的事务也得随之跟着进行调整。而海汉目前部署在鸡笼港的工作人员有限,难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
中午时分,两艘帆船缓缓驶入鸡笼港,停靠在社寮岛的码头。李毛仔用手搭在额头上挡住刺眼的阳光张望了一下,看到了桅杆上飘扬的军旗,心知这应该是从澎湖过来的运兵船。自从进入八月以来,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有运兵船抵达鸡笼港,每次运来的士兵虽然不算多,但似乎已经超出了本地正常防御所需。李毛仔在海汉治下也待了好几年时间,自然能从这种频繁的军队调动中嗅出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目前部署在鸡笼港的海汉民团有一个营的陆军和八艘作战船只,如果仅仅只是出于地区防御的需要,这样的兵力基本已经够用,但近期频繁运来新的部队,而原本驻扎在此的部队也并没有换防离开,这显然就是要采取某些军事行动的前兆了。
晚上放工之后,李毛仔没有选择去食堂吃工作餐,而是径直去到港口小镇的一家小饭馆。这里的厨子也是从三亚的厨校培训出来的,吃饭虽然需要自掏腰包,但可以吃得比工作餐更好一点,李毛仔现在的收入也支撑得起这样的消费。最重要的是,在本地工作的一些归化民干部和军官也会选择这里,而不是去食堂跟满身臭汗的民夫挤在一起吃饭,因而在这个地方多少可以获取一些时事信息,对于一心想要上进的李毛仔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
说是饭馆,其实经营规模也不大,屋里总共就四张桌子,客人多的时候,老板还会在大门外的路边加摆两桌。李毛仔今天收工的时候因为清点工具耽搁了一会儿,过来就已经没了屋内的座位,只能享受路边加座了。
这加的两张桌子,也只有其中一张还空着一个座位,李毛仔一看这桌坐着的三人自己都认得,便赶紧过去打个招呼拼了个桌,然后给自己点了个两荤两素的套餐加二两酒。
“李工头生活滋润啊!”右边旁边坐着的年轻男子羡慕地说道:“像我这收入也就只够吃个豆花饭了。”
李毛仔笑道:“小吴哥说笑了,你可是会写字算账的文化人,哪能跟我这每天工地搬砖的苦力一般比较,过一两年你高升去别的地方当主任了,我还在工地上搬砖呢!”
左首的人接道:“老李说得是,首长们用人就喜欢用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小吴你别只看着眼下,今后可比哥哥们有前途的多。七爷你说是这个道理吧?”
坐李毛仔对面被称作“七爷”的是名五旬老者,闻言拈须点头道:“齐师傅说得有理,小吴本来就有秀才功名在身,如今又投笔从戎进了民团,文武双全的人才,日后必成大器!”
这一桌另外三人都是入了海汉籍的明人,七爷原本姓刘,是十八芝遗留在台湾岛上的移民之一,不过海汉人来了之后他便果断投靠,如今带了几条船在鸡笼、淡水与澎湖这几处地方跑运输。齐师傅是从海南岛调过来的一名船匠,负责在这边维修维护船只。而小吴则是在澎湖入伍,新近分配来鸡笼的一名军中文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