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许克的建议,船径直去了双屿水道北端的一处港口,据说这也是目前号称新双屿港的所在地。赵成注意到这个港湾中居然密密麻麻地停了不下五十艘商船,而且岸边码头上的房屋密度也要明显胜过了南边的同行,看样子经营状况似乎不错。
三林帮在双屿水道中也部署了不少小船作为监视预警之用,不过因为这边的港湾都比较小,所以并没有专门安排小船领航,只要桅杆上挂着三林号旗的船只,都可以自行进入港内靠岸停泊。许克以前也来过这边停船补给,还向赵成介绍道:“赵爷请看那码头上挑着的双色旗,挂着红布的栈桥和码头,便是已经有主的地方,不可随意停靠。看到那挂着蓝布的,就说明有空位可以停过去了。”
赵成观察一阵之后才道:“管理这个港口的人倒是有点脑子,这么小而拥挤的港口能做到如此有序也是不易。”
其实类似的港口交通指挥体系在海汉治下的港口早就普及了,而且更为全面科学。海运部的两个头头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对于港口规划和运作这一块的学识远超这个时代,虽说没办法把几个世纪之后的港口管理制度完全照搬到这个时代,但因地制宜改动一番,也足以让海汉港口的运作效率大大超过此时的平均水准了。
能在一处走私商运营的港口中的看到这样的措施,赵成的确是有点吃惊的,从港口码头利用效率上来说肯定是超过了海沙帮。
船只靠岸之后,便有码头上的工作人员上船来登记船主和停靠目的。这里的防卫力度明显要比先前去过的海沙帮码头松一些,登记之后无需再征求同意,便可下船自行活动。许克称来此补给顺便看看有什么能买回象山的货物,那负责登记的人便主动推荐他们去岛上的交易所看看。
“这岛上还有交易所?”赵成听到之后倒是有点惊讶,但并没有立刻问出口。贸易港口能有交易所这种固定、公开的机构,说明这里的贸易量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程度,只有买卖两旺的状况下,才会催生这种专门的贸易机构出现。海南岛上的主要贸易港都有海汉商务部所设立的商品交易所,赵成也见识过其运作的状况,他倒是很想看看,这海盗和走私商运营的交易所又是什么样的状况。
许克以前来这里也都是属于路过性质,同样没看过这岛上的交易所。于是两人上岸之后问明方向,倒是距离码头不远,便顺着石板路步行而去。朝东南方向走出里许地之后,便看到了那所谓的交易所。
这交易所其实是一处宅院,从外面也看不出究竟有多大,不过大门两边的围墙延伸开去,倒是足有二三十丈之阔。这正门其实也没有门,而是一个牌坊样子的门楼,上面的牌匾写有“双屿商港”的字样。两人也没有在门口驻足太久,便进到了院落中。
这首进院落里居然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式庭院,并没有任何的房屋。倒是围成庭院的几道围墙上挂着不少三寸宽两尺长的木牌,上面粘着同等宽度的白纸,似乎还写有一些文字。不少人便站在围墙前浏览着这些木牌,有些人手中还拿着炭笔纸张,不时抄写着什么。
两人凑近了一看,原来这木牌上写的皆是各种待交易的商品货物信息,上面写有货物简单介绍、报价及货主船只所停靠的码头编号。也有一些货主是将货物存放在岛上的仓库内,后面还注明了可由三林帮代为收款发货云云。
两人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阵,发现这几面墙上的货物信息居然还是按产地分类的,比如东侧的墙上都是来自大明长江以北的货物,而西侧的货物则是产自长江以南地区,日本、琉球、朝鲜的货物都在南边墙上,而南洋的货物则是在北边。客商看得久了,可以在中间的石凳和木制长椅上歇息一阵,再继续寻找自己中意的货物。若是找到了,便可从这几道墙上开的门进入后面的院落,去与三林帮的人办理货物交易手续。
许克问了几个客商,才知道这里所有的交易都会由三林帮抽成作为中介费用,简单推算一下,三林帮由此所得的收入也是不菲,而且形成市场之后,客源和货源都会趋于稳定,这个经营思路无疑是领先于竞争对手海沙帮一大截。
赵成认为这种模式也跟海汉治下港口的交易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这种将待交易货物挂牌寻求买家的方式,更是海汉交易所的特色之一。赵成有点怀疑或许是有人将海汉的操作方式带到了浙江,依葫芦画瓢搞出了这套交易体系。不过相比三亚港、胜利港这些比较成熟的商贸港口所设立的交易所,这里的运作方式还仅仅处于雏形阶段,特别是货物的结算交割,因为没有海汉独有的金融体系支持,绝大部分的交易都还必须进行现银交割,需要验成色、称重量,效率肯定是比不了海汉的纸质货币交易方式。
但三林帮能够搞出这套东西,毫无疑问背后也是有懂行的高人指点,这倒是让赵成有点刮目相看。相比于海沙帮的地下赌场,三林帮的交易体系显然更能维持与贸易对象之间的长期关系。即便是那些不会直接与三林帮进行交易的客商,也会因为这里的货物种类齐全,信息发布及时,而将这里作为首选市场。这样的操作理念,其实已经与海汉当初将胜利港和三亚港定位为的理念十分接近了。如果假以时日,也真的说不定他们能够在宁波外海搞出来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型贸易港,甚至是重现双屿港百年前的辉煌。
(本章完)